“星舰向陆运动”是二超战期间兴起的一场陆战装备技术革命。在二超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太空战体系巨大变革的影响,源于星舰和太空战的科技与思想,也被用于大气层内的装备发展中,技术非常激进的陆战装备原型大量涌现。大气层内能量武体系、系统环境战、超扁平合成化、人机网络等等,都是当时陆战装备的热点话题。
但时至今日,星舰向陆运动的一系列伟大构想,似乎只有单兵响应护盾硕果仅存,相关思想也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相较发展迭代迅速的星舰,大气层内武器装备,特别是以轻武器为代表的陆战装备应用,一直发展得相当迟缓,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很多人认为自21世纪末期后的一百多年里,陆战装备发展实质上已经停滞了-这从各国军队仍大量装备的火药动能枪械就可见一斑。星舰向陆运动即使表面上再光鲜,也无法改变这一情况。
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源于列强“天-地”秩序的建立和稳定。被认为是陆战装备停滞开始的21世纪末期,也正是列强“天-地”秩序建立的开端。
无论是从战略武器从核导弹向星舰的演变、地球势力区域划分完毕、开拓太阳系的发展趋势,还是纯粹做为一种政治上的缓冲的角度的原因,六国都遂步达成了一种潜在共识:把地球变成相对的非军事区,而将博弈的焦点放在太空。
硭州体系和两次超企战争更强化了这一共识。这就是所谓的“天-地”秩序。对大气层内装备发展的削弱自然是其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为“将其它国家封死在地表”的策略提供了极佳的借口与抓手。如果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地球武装,其它国家在列强的制天权面前将更无还手之力。
除此之外,星舰向陆运动的失败还能找到一些各别性原因。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六国在二超战后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以及在战后环境下战略思维的转变。总而言之在此之后六国更倾向大量易产、廉价耐用的装备。不过这些个别原因作用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显著,此处就不在赘述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局势下,六国对太空的掌握力度下降,地球区域局势变化、冲突频发,似乎都在动摇着“天-地”秩序的稳定性。这种情况在未来是否会持续下去,是难以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