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城市=新德里
|政治中心=伊斯兰堡
|经济中心=卡拉奇、新德里
|创建年份=1947年
|官方语言=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普什图语,信德语,俾路支语,帕哈里语,拉贾斯坦语,古吉拉特语,英语
|官方文字=乌尔都文(含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转写的各民族语言),英文
|公民称谓=巴基斯坦人
|政治制度=两院制(名义)
|法律体系=混合法系、沙里亚法
|国家元首=总统
|政府首脑=总理
|立法机关=国民议会,宪政议会
|司法机关=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联邦沙里亚法仲裁庭
|主要政党=穆斯林联盟(改革派)、穆斯林联盟(领袖派)、穆斯林联盟(功能派)、巴基斯坦人民党、统一民族运动、公正党、拉贾普特民族党
|现役军人数=170万人
|人口数=4亿8962万7502人(2219年)
|主要种族=旁遮普人,拉贾普特人,古吉拉特人,普什图人,俾路支人,信德人,帕哈里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印度教、锡克教
|基尼系数=0.496
|人类发展指数=0.626
|货币单位=巴基斯坦卢比(PKR)
|道路通行方向=靠左
|殖民地数=0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自印巴分治以后便冲突不断,在21世纪初期,自从从1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就围绕克什米尔停火线爆发了一系列交火事件,越境袭击、炮击、空袭和电子战时有发生,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应当对多起在印度境内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的策划和实施负主要责任。美国在对伊朗战争受挫全面撤出中东以后,巴基斯坦逐渐接管了美军留在阿富汗的部分资产并使其支持的塔利班集团得以再次在喀布尔执政,和伊朗支持的北方联盟在赫拉特的政权相隔兴都库什山脉形成对峙之势。
美国在撤出伊朗时,有计划地遗留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辎重补给用以支持伊朗东南部的俾路支民族分裂势力,然而这部分武装分子在伊朗国内根本无法和乘胜追击的伊朗军队抗衡,而是流窜到了邻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聚集区。随后这批俾路支武装在印度的支持下,便使用美制装备向瓜达尔港和奎达发动了进攻,控制了俾路支省大部,宣布成立“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从巴基斯坦独立。印度则趁这个机会对因为抽调部队平叛而防御空虚的信德省展开了军事行动,试图与俾路支叛乱武装里应外合拿下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正式引发了第四次印巴战争。
然而,第四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得到了完成两岸统一,确立东亚霸权的中国大力支持。从瓜达尔港遭受袭击开始,北京就对南亚局势表示了密切关注,并在印度进攻巴基斯坦初期威压印度使其无法使用战略武器和海空军优势。而当印度几乎要完全控制信德省时,中国直接出手干预,中国军队沿中巴友谊公路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并开始建立阵地,同时在舆论上造成对印度不利的局面。反应过激的印度给了中国进一步介入的机会,中国在边界上对印度部队进行打击,逐渐完全控制了所有争议领土,并在印度北部东北部扶植了一系列自治的地方割据政权。得不到任何外界援助的印度在苦战之后逐渐陷入劣势,西部大部国土长期在和巴基斯坦的交战中遭到荼毒,当地豪强地主也大量征集和训练了私兵来保卫自己的财产并建立控制区。国内流行病和饥荒爆发,各地政变频频发生,直至战争结束政府已经几乎分崩离析。同时,联合国在调解南亚次大陆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能也成为了各界批评的焦点。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旷日持久,产生了大量难民和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也被大量使用,作为主要交战区域的克什米尔地区、喜马偕尔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破坏极其严重,大量土地和城镇荒废。双方战线在数年间发生多次游移,也达成过多次停火协议,但短时间后即被破坏,十五年间断断续续的战斗直到双方最终签订《新德里条约》,以印度最终放弃对克什米尔地区宣称和巴基斯坦从印度其他领土撤军结束。
相较于印度在这次战争中遭受的近乎毁灭性打击,由于战争前期印度军队在信德省的畏手畏脚,巴基斯坦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得到中国援助的巴基斯坦军方趁机彻底掌握了国内政治,不仅清洗和替换了失去信德省大本营支持的人民党势力,还架空了穆斯林联盟各派,同时把西部部落区的领导人“重新安置”到了阿富汗境内。战后中国主导的重建工作的展开有力促进了南亚次大陆经济的恢复,在20世纪40年代末,巴基斯坦的经济规模即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而受国际贸易萎缩影响,同期印度仅恢复到战前的65%的水平,西部大量交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秩序依然得不到保障。
由于长年的高烈度战争和国内经济濒于崩溃的状况,在政府失去控制的西部喜马偕尔和拉贾斯坦等以印度教徒人口占优势的邦出现了严重的对当地穆斯林甚至是锡克教徒与耆那教徒的仇杀和迫害行为,同时因为普遍饥荒导致的农工起义则在东部红色走廊愈演愈烈。此时执政的逐渐倾向极端化印度教国族主义的人民党则对西部发生的穆斯林虐待事件采取放任的态度,而集中对红色走廊的毛主义共产党及东北部割据自治势力发动“清剿”。
印度当局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内危机愈演愈烈,占印度总人口近30%的穆斯林和旃陀罗对于当局的施政方针感到愈发不满,终于在一位自称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二世(Mahomedali Jinnahbhai II)的穆斯林民众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发动了叛乱。同时东部和南部饱受经济衰退和政府不作为困扰的农工在毛主义印度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也宣布“对腐朽的半资本主义买办的人民党政权展开总进攻”,印共的战斗宣言获得了印度东部农村和小城市平民的广泛支持,并在加尔各答组织了大罢工,夺取了部分政府机关大楼。
印度国内的动荡很快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在巴基斯坦几乎公开的支持下,印度的教派冲突蔓延到了多个穆斯林聚集的地区,而印度中央政府在国内治理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安全部队终于逐渐失去对北方邦和中央邦以外地区的控制,印度陷入内战之中。印度内战给了巴基斯坦又一次介入其内政的机会,巴基斯坦利用印度边境管控因为难民问题冲击造成的混乱,大量向印度国内叛乱势力输送人员、物资和武器,在西部本就受战乱影响严重的区域建立一系列训练营和受巴基斯坦直接控制的聚点。
印度内战造成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南亚次大陆之内,难民大量涌入东南亚地区和原英联邦各国,建立了大量南亚印度教和穆斯林社区,对接受难民各国的政治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区域邻国的混乱对新近获得了大片领土的中国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震动,尤其是印度毛主义共产党的起义活动甚至吸引了一批中国民间组织的志愿军进入印度战斗,尽管中国政府三令五申表示不会支持印度国内的毛主义叛乱并撇开关系,禁止和印度毛主义共产党有联系的人员出入境,这一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同时,对于传统盟友巴基斯坦以及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重新审视也进一步撕裂了中国的民众,种种因素也为此后中国国内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失去了传统盟友中国大力支持的巴基斯坦并没有放弃继续干涉印度内战的行动,而是借助了兴起的泛伊斯兰运动的东风,与伊盟、沙特和亚齐等国共同组成了逊尼派干涉军,在60年代初正式大规模介入印度内战,攻占了新德里、斋普尔和阿穆达巴等重镇,并逼迫印度当局领导人在卡拉奇签订了《卡拉奇条约》,割让包括新德里在内西部大量领土,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印度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India)。
此后巴基斯坦在数年内加强和伊盟的合作,并逐渐兼并了置于巴基斯坦军队实际控制之下IRI,改组了政府,在22世纪中期建立了今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联邦(Islamic Federation of Pakistan)。
政治&外交:
巴基斯坦的政府名义上属于文官政府,实行直接选举议员的两院制,同时也由选民普选选出政府首脑总理进行组阁,然而军方却是事实上的政府老大。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由军方在两院保留议席的代表提名,一般均是军队退役高官或者与有深刻军方背景的人士作为候选人。尽管国民议会按照宪法规定拥有立法权,但立法草案必须经过几乎由军方把持的宪政议会审查,总统更是有罢免总理、解散内阁、重新选举以及暂停议会和否定法案的巨大权力。同时,由于军方在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以及军队司令在东部原IRI地区经常兼任政府长官的传统,巴基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事实上(de facto)军政府掌权的国家。
巴基斯坦在世界上的主要盟友是伊盟,双方在安保、军事和经贸问题上有诸多合作,并建立了跨阿拉伯海输电网络,由伊盟向巴基斯坦低价出口能源。在六国集团中,巴基斯坦和英国、美国及斯拉夫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因为接收了大量自英国返回的穆斯林精英的缘故,与英国颇为亲密。在地区上,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关系较为紧张,因为双方支持的原阿富汗不同政权的缘故,在兴都库什停火线周围时有冲突,而时常被讨论的巴基斯坦兼并普什图阿富汗的问题也经常激起伊朗愤怒。巴基斯坦在印度内战中,伊斯兰堡便逐渐和北京渐行渐远,双方都有意淡化了事实上的盟友关系,而此后因为巴基斯坦对IRI的兼并行为和中国国内的变化,以及受巴基斯坦大力鼓吹和支持的穆斯林叛乱及分裂的激进泛伊斯兰运动的影响,两国的关系已经较为恶化。巴基斯坦和取代印度政府的兴都斯坦关系也十分紧张,双方在22世纪经常爆发激烈冲突并长期处于互相不承认的敌对状态,直至今日仍有多段国界没有正式议定。
经济&社会:
巴基斯坦拥有多元化的经济,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巴基斯坦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过农业革命和灌溉系统改造后仍然不能完全达到粮食自给,同时还面临着农业产品出口创汇的经济压力,近年来大力发展菌类农场等食品替代工业解决国内粮食压力。巴基斯坦国内的粮食主产区是西部印度河流域、北部恒河流域和南部古吉拉特地区,农田出产粮食作物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小麦和在山区丘陵种植的土豆、玉米,在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产量较高但大量出口。国内广大山区丘陵地带广泛种植有甘蔗、棉花、茶叶、烟草、水果、香料等经济作物,并仍然在部分地区有政府批准或者实际组织的罂粟种植情况,国内牧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采取绵羊和山羊的传统放牧方式。自然资源主要为石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矿物资源,限于较为落后的开采和运输手段产量较低,山区出产的宝石和石材在周边较为受欢迎。由于恶劣的周边经贸关系、军方对国内经济的干预、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大部分地区并不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期存在的能源缺口,巴基斯坦的工业发展较为滞后,仍然以纺织等轻工业和自然资源的简单加工为主,尽管工坊制造在部分城市有所发展,然而大部分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
巴基斯坦膨胀的低素质人口造成了国内严重的就业和其他资源分配的困难,使得巴基斯坦成为伊斯兰世界仅次于伊盟的劳动力出口大国。巴基斯坦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环境污染、营养不足和住房紧张等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东部非穆斯林教徒遭受的迫害和歧视也十分严重。巴基斯坦军队背景的财阀控制了大量社会财富,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甚而古代种姓制度的遗毒仍然部分存在,近年来也有在东部发生的疑似兴都斯坦渗透的共产主义小组活跃的报告。
文化&教育:
巴基斯坦是一个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国家,政府将伊斯兰教确立为国教,宪法中载明的宗教自由和平等在现实中形同虚设,伊斯兰教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符合伊斯兰教义和律法的任何事物都将遭到沙里亚法庭的审判。乌尔都语和阿拉伯字母被封为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其他语言的表达和文化被广泛压制。由于和英国特殊关系的缘故,来自英国的流行文化在巴基斯坦城市中被允许传播,并在中产和富裕阶层中有较大影响力,英语和英文也时常被官方作为在各地行政时的辅助语言。
巴基斯坦的正规教育是十五年学制,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费用均由政府支出,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和覆盖范围的问题,大约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学龄儿童能够按时入学,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半途终止接受教育的问题。巴基斯坦没有采用青年能力评定标准作为主要考核项目,但仍在伊斯兰堡、卡拉奇和新德里等大城市设有考核机构。巴基斯坦的高等教育以工科、医学和其他职业技术培养为主,的教学质量和生员数量均存在一定问题,本科以上教育的进步较为缓慢。巴基斯坦的正规教育以乌尔都语为主,而中产阶级以上子女则一般在私立或特许学校接受兼用英语的双语教学,最终在英国完成高等教育。
同时,巴基斯坦还有一套相对独立的宗教教育体系,专门为培养神职人员设计,因为没有杂费、食宿全包和就业稳定的缘故,贫穷人家经常选择将孩子送去接受宗教教育。
军事&殖民:
巴基斯坦武装部队(Musalah Afwaj-e-Pakistan)是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由陆军、空军、海军、战略部队、特种部队、安全部队六个部分组成,总数约190万人,主要为传统的陆海空三军和执行其他专门任务的部队构成,战略部队负责巴基斯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管理和投送,作为精锐的特种部队负责执行各种特殊作战,安全部队则是规模庞大的驻扎在地方的部队。
巴基斯坦军方作为政府的实际控制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享有巨大的权力,但囿于本国军事工业的落后和主管部门普遍的贪腐现象,装备更新速度较慢,兵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先进武器的采购上,巴基斯坦较为青睐英式和美式装备,更换和维护也一般依赖于英国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本国生产的武器零件和培养的技工水平时常不能达到战备水平。目前,巴基斯坦在英国的支持下,也初步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战斗能力,但是尚没有独立维护的技术。
巴基斯坦没有运作的殖民地或者太空城,但是大量的劳工在火星、月球工业区、小行星带和边缘港均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聚集区域,这些社区也成为了希望离开巴基斯坦的非穆斯林中转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