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城市=赫拉特
|政治中心=赫拉特
|经济中心=赫拉特、马扎里沙里夫
|创建年份=2043年
|官方语言=波斯语(达利语方言)、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
|官方文字=波斯文(达利语)、乌兹别克文、土库曼文(均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
|公民称谓=呼罗珊人
|政治制度=总统制共和国
|法律体系=大陆法系
|国家元首=总统
|政府首脑=总统
|立法机关=国民议会,立法委员会
|司法机关=呼罗珊最高法院
|主要政党=呼罗珊伊斯兰统一党,呼罗珊伊斯兰革命党,呼罗珊民主进步促进会,伊斯兰共和党(呼罗珊),呼罗珊社会党,呼罗珊人民民主党
|现役军人数=25万人
|人口数=4321万2371人(2219年)
|主要种族=波斯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哈拉扎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
|基尼系数=0.409
|人类发展指数=0.598
|货币单位=呼罗珊里亚尔(KHR)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
|殖民地数=0
}}
在美国进攻伊朗失利后,美国及其盟国军事力量仓皇撤出阿富汗地区,失去援助的北方联盟政权收缩到了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区域,被伊朗方面重整后在西部的赫拉特站稳脚跟,维持了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的存在,并开始逐渐对达利波斯语区域确立控制。受到巴基斯坦支持的塔利班则成功占领喀布尔,宣告其政权控制了南部普什图人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

在伊朗伊斯兰社会主义政权执政和第四次印巴战争时期的21世纪30年代,这两个由地区强国扶持的对立政权一度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但是由于实力大致相当,实际控制线并没有大的变化。而在伊朗革命期间,逃至赫拉特政权避难的伊朗政治领袖则进一步推动了阿富汗的伊朗式改造进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复辟后,在赫拉特政权和德黑兰的关系更为紧密,并更改国号为呼罗珊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Khorasan),但仍未放弃对于南部领土的法理宣称。

经过长期时断时续的冲突,在22世纪赫拉特和喀布尔政权在六国集团和联合地球的主导下,围绕兴都库什山脉停火线建立了非军事区并逐渐减少了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对抗。然而双方依然保持高度的敌对状态,在非军事区周围袭击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政治&外交:
呼罗珊是效仿伊朗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并和伊朗几乎同步实行了渐进的宗教改革,尽管逊尼派和什叶派关于权力分享的理念有所不同,在国内部分逊尼派思想极端区域甚至爆发了群众性事件,但是改革还最终得以顺利推行,并建立了政教分离的制度。呼罗珊总统由全国普选选出,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提出的内阁人选经由国民议会批准后就任。国民议会实行多党制,议员根据全国各个省份的投票按人口和民族加权选出,国民议会和按省份选出的立法委员会均可以提出立法草案和修改建议,但仅有国民议会拥有表决权。同时受伊朗人民党的影响,左翼的社会党和人民民主党也较为活跃,常常有成为联合政府执政党的机会,得以大力推行关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

呼罗珊和伊朗联系极其紧密,双方在边境上修筑了大量的跨境人员物资通道,并且和中亚联盟的南部成员国关系也较为良好,在区域合作组织和项目上较为活跃。呼罗珊通过瓦罕走廊和中国接壤,与中国的关系较为友好,在区域安全上为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成为中国沟通伊朗和安纳托利亚乃至欧罗巴的南侧通道。呼罗珊和阿富汗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自22世纪中期以来关系相对有所缓和,两国跨越停火线展开了一定的经贸往来,其中以巴米扬合作开发区作为两方关系的晴雨表。

经济&社会:
呼罗珊主要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粮食蔬果的生产较难自给,通常依赖于从中国、伊朗和中亚各国进口,国内的粮食主产地集中于北部马扎里沙里夫周围的阿姆河流域,主要种植小麦、燕麦、玉米、土豆和坚果作为食物,在山区丘陵零散种植有少量棉花、甜菜、烟草、茶叶、蔬菜、水果、饲料和香料等经济作物。国内畜牧业以各种有蹄类动物和禽类为主,出产皮毛和肉蛋奶供国内市场消费。自然资源主要为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等,同时山区的石材和各种宝石也有一定出产。在赫拉特和一些矿藏附近,呼罗珊建立了一些基础工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并在小型农业机械制造领域上有一定建树,能源和各种工业制成品则主要进口自中国、伊朗和中亚联盟。作为内陆国,阿富汗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伊朗和中国进行,而中国、伊朗和中亚各国也是其主要贸易对象。

呼罗珊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除去阿富汗以外的邻国而言是较低的,持续增长的人口总量、社会保障压力和来自阿富汗的难民问题也在考验着呼罗珊政府执政能力。呼罗珊政府在22世纪中期逐渐解决了贫困问题,但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中国的投资与援助,并且受到与阿富汗紧张关系的影响。大量呼罗珊劳工会借道伊朗前往太空各殖民地寻找工作,侨汇也是呼罗珊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呼罗珊政府发展旅游业吸引六国集团和南方富裕国家游客前往游玩的计划,对国内的名胜古迹进行了重建和开发。

文化&教育:
呼罗珊的文化极为靠近伊朗的波斯文化,并对伊朗文化的发展和革新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甚至出现自我矮化的现象。同时因为伊朗巨大影响力的缘故,国内许多原逊尼派穆斯林逐渐宣布皈依什叶派,或者实际上开始遵循什叶派的规定与习俗。不过自22世纪后期以来,逐渐开始强调“呼罗珊特色”的主体性,并开始诞生了一批甚至能够反哺伊朗波斯文化的作品。呼罗珊的主要语言和文化都介于伊朗和塔吉克之间,同时有着影响力较大的土库曼语和乌兹别克语文化,这也成为了伊朗向中亚联盟南部各国施加文化影响力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抓手。

呼罗珊和伊朗采取几乎同样的学制并坚持世俗化教育,但是伊斯兰教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依然被当作是习俗而广泛存在,因此许多青年在成年后也并不能很好区别这其中的差异。呼罗珊的教育使用被称为达利波斯语的语言,是一种介于塔吉克语和伊朗波斯语之间的方言连续体,但是目前已经几乎和伊朗波斯语无异。呼罗珊的高等教育水平较弱,仅有首都赫拉特的几所大学有本科以上的教育能力,大量学生选择到伊朗继续学习,这也造成了人才外流的问题,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陷入不良的循环。

军事&殖民:
呼罗珊国民军(National Army of Khorasan)和呼罗珊民防部队(Khorasan Civil Defense Force)是呼罗珊的军事力量,前者是呼罗珊的国家军队,由呼罗珊总统指挥,总数约20万人由地面部队、空中部队和特殊部队三个部分组成。呼罗珊军队根据设计,主要是为了抵御来自阿富汗的进攻,在伊朗增援抵达前建立和守住阵地,战时将归伊朗方面统一指挥。

呼罗珊的国际知名度较低,经常出没于伊朗人的海外社区,在国外也经常被当做是伊朗人看待,但是呼罗珊主流舆论似乎并不是很介意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