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城市=仰光
|政治中心=曼德勒
|经济中心=仰光
|创建年份=2039年(2021年)
|官方语言=缅语、华语、泰语(傣语)、克伦语
|官方文字=缅文(含拉丁字母版)、华文、泰文、克伦文(使用缅文字母或拉丁字母)
|公民称谓=缅甸人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邦制
|法律体系=大陆法系,社会主义立法
|国家元首=主席
|政府首脑=总理
|立法机关=联邦人民代表大会
|司法机关=缅甸联邦最高法院
|主要政党=缅甸联邦共产党,缅甸社会民主党,缅甸民主进步同盟,国家发展与改革阵线,全国民族联合民主委员会,缅甸民族团结党革命委员会
|现役军人数=55万人
|人口数=1亿2137万7056人(2219年)
|主要种族=缅族、汉族、傣族、克伦族
|主要宗教=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原始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基尼系数=0.441
|人类发展指数=0.764
|货币单位=缅甸人民币(MPK)
|道路通行方向=靠右
|殖民地数=0
}}
21世纪10年代的孟加拉湾海啸对孟加拉湾沿岸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以孟加拉国吉大港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西侧有着若开山脉屏障的缅甸除了若开邦,受灾并不严重,但是军政府对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怠慢,以及对边界难民问题处理不力引发了西部地区的民怨。同时,泰国国内也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街头运动和群众暴乱此起彼伏,这些都触动了缅甸军方敏感的神经,从而导致军方突然暂停了“喉舌管制”的解绑进程,再一次启动了严格的媒体和出版审查机制,限制民众的自由表达并严格管控国内政治生活,而被寄予厚望的2015年议会选举所产生的新政府也没有得到军方的承认。

被学界部分人归纳并称之为“托克维尔规律”的现象,在此时的缅甸又一次发挥了效力,所谓“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其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其开始改革的时候。”突然再次收紧的政治生活随机迎来了民众强烈的反弹,民众纷纷表示将效仿1988年的“8888民主运动”进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对经济萎靡和政治迫害负责。军政府本来就高度紧张的神经因为民众的要求和“8888民主运动”30周年的临近进一度紧绷,最终引发了军方突然提前开始抓捕监禁“可疑分子”的迫害狂潮。
随着在大城市仰光和曼德勒民众和军队的街头对峙愈发严重,许多原本宣布和军政府达成停火的多个反政府武装宣布“将介入军政府造成的国内紧张局势”,联合控制区成立了“缅甸民族自治同盟”政府,并开始对驻扎在边境地区的缅甸国防军发动袭击。在边境地区爆发的冲突很快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关注,缅甸空军越境袭击造成了周边国家的抗议,而中国和泰国则更是直接表示将对缅甸单方面的越界行为采取“应对措施”。面对邻国的压力,尽管缅甸军方没有表示将停止军事行动,但明显有所忌惮,在边境的打击力度和密度大大下降。

美国撤出亚太造成的巨大震荡不出意外地也波及到了缅甸,中国势力在东亚的急剧扩张迫使地区各方不得不重新审视所处的地缘环境。美国和欧洲话语权的相对衰落,使得中国有机会重新就其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大做文章,“不忘初衷”的理念使得中国官方在稳定了内部局势之后,开始在周边乃至全球范围内重新支持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偃旗息鼓的各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组织,这一趋势反映在缅甸国内则是缅甸共产党的复活。

几支分裂自原缅甸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在中国云南和缅甸的边境上召开了连续的会议,终于达成了“恢复使用‘缅甸共产党’的名称,重组党的各级机构,确定党组织对于军队的领导”等一系列决议。然而,缅共在20世纪后期遭受的惨重失败并不是可以轻易一笔勾销的,长期缺乏知识分子造成的党委、党支部混乱,军队形成了个人首长的个人专权现象,边区经济十分落后主要依赖非法产业,当地民众因为此前的历史对共产党的恐惧都是客观存在的。针对这些具体情况,缅甸共产党中央一方面接受来自中国方面的经济援助展开根据地建设,吸收了来自全缅学生民主阵线的知识分子作为干部并获取补充新鲜血液的渠道,另一方面和反对缅甸军政府的各民族武装开展合作,逐步在中国半官方的庇护之下在缅甸北部和东部山区建立和扩大了解放区。
尽管中国对于缅共的支持因为国内的争议时有摇摆,缅共中央与其他民族武装的同盟也非常脆弱,缅共还是成功在吴腾、当雷、德钦满吞、林景洪、杨培温和陈家安等一批领导人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了缅北反政府联合的主导权,于2021年建立了“缅甸民族革命联合政府”(United Nationalities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也被广泛认为正是如今的缅甸人民民主联邦政府(People’s Democratic Federation of Myanmar)的前身。

面对严峻的国内局势,缅甸军政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试图分化和拉拢各个反政府势力,并逐步各个击破。内比都采取的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许诺改革和自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南部城市的市民暴动和北部山区的民族冲突,然而缅甸高层对中国方面的介入持有的不同观点,却反而造成了缅甸军方阵营内部的分化。内比都的军政高层一部分认为应该主动和中国接近从而使得边境反政府武装失去支持,另一部分则认为中国的持续介入已经触及了缅甸的国家利益底线并要求采取强硬态度。

虽然在人数比例上相对温和派处于劣势,但强硬派很快采取行动封锁了缅甸南部的实兑和皎漂两个港口并扣押了部分中方资产,实质上切断了中国南部从孟加拉湾进口能源的通道。强硬派领导人认为这种手段可以证明缅甸军政府的实力,提醒中国不要再两边站队,彻底停止对缅共等分离势力的支持。军政府内部的亲华派虽然觉得这个方式有欠妥当,但是想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来没有在各国内政上公开站队,并且这样可以增加和中国谈判的筹码,于是也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反对。

然而,此时的中国政府早已不是那个韬光养晦的模样了,华南从孟加拉进口能源的通道被缅甸军政府切断使中国政府大为光火,直接将缅甸军政府定性为“威胁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安全”的对象,完全倒向缅甸共产党一方。中国方面的激烈反应不仅使缅甸国内城市暴动局势恶化,也造成了军政府内部两派的分歧加大,据说温和派领导人在内部会议上当面指责强硬派都是一群“蠢货、废物,是看不清楚形势的瞎子”。于是此次会议后,两派彻底进入公开对立,温和派则决定自行筹备,向中国派出代表团,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

军政府内部的分歧最终导致了“2222事件”的爆发,在2022年2月2日清晨,强硬派的军队领导人吉朗(Geo Laung)等人在内比都发动军事政变,逮捕并处决了希望和北京接触的大部分领导人,并宣布组建“秩序重整全国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政权,“以结束国内日益混乱的紧张局势”。这个由吉朗等14名高级将领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在全国采取军事管制,几乎是与内比都政变同步地,命令军队向长期被抗议市民占领的地区进攻,无差别地对人群开火以驱散示威者。三天之内,约有2500名抗议者被军队杀害,大量抗议者和其他平民在军队的追击之下逃往北方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在军队的强硬措施下,委员会似乎暂时控制了局势。

这一对1988年血腥屠杀的当代复制通过现代传媒网络迅速传播到了全世界,东盟旋即宣布暂停缅甸的会员国资格,包含联合国在内的其他国际组织也表示了对于缅甸国内局势的关注和对军政府暴行的谴责。这一事件也为各界反对军政府的宣传提供了材料,在伊朗战争中崭露头角的“混合战争”策略很快在缅甸得到了复制,在缅甸共产党及其他民族武装与缅甸国防军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中国公开支持的缅共一方逐渐取得了对于东部各邦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对实皆邦的控制和西南的钦邦及若开邦反政府武装取得了联系。面对空前困难的政治局面,缅甸军政府得到的唯一有力支持则是来自于和他同病相怜的邻国印度共和国。

另一方面,缅共在和若开邦的反政府武装接触后,通过他们获得了最意想不到的惊喜——英国人的援助。原来英国和中国一样,在缅甸冲突上也是两边下注,一边支持缅甸军政府的行动,一边也对国内的反政府武装保持关注。在中国和缅甸军政府的冲突公开化,吉朗集团制造了恶评如潮的“2222事件”之后,英国人也敏锐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开始转而全力支持缅甸共产党一方的反政府武装。面对英国人的投怀送抱,缅共自然是来者不拒,尽管明知英国人也心怀鬼胎,但还是一拍即合,达成了关于革命胜利以后对英国资产保全的密约,而英国也在舆论和物资上开始对缅共大力支持。

第四次印巴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有机会在印度复制缅甸的混合战争经验,同时也在印度东北部如法炮制支持曼尼普尔人民解放军和米佐革命军等建立地方自治政权的尝试,这也直接导致缅甸军政府最后的外部支持被粉碎了。在军队强硬派组成的“秩序重整委员会”数次拒绝和缅共及民族自治势力谈判的情况下,2032年2月2日“2222事件”爆发的十周年纪念日,缅甸民族革命联合政府领导人栋威在临时首都密支那发布了“向曼德勒进军”的宣言,宣告了缅甸解放战争的正式开始。

由原全国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的合众联邦军、缅共的民族民主同盟军和各民族建立的武装组成的联军,连同城市里组织起来的武装市民向驻扎在全国各地的缅甸国防军发动了总进攻,面对内部开花前后夹攻的局面,缅甸国防军在抵抗了48天后便宣布投降,民族革命联合政府宣布接管政权,并商议建立新的国家。

然而,击败缅甸国防军的各个势力内部对于要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协商破裂,控制各个军事武装的首长离开了民族革命联合政府组织的谈判,退回自己的占领区形成割据态势。民族革命联合政府和各个地方武装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内战的爆发,这一段历史时期往往是如今所称“缅甸内战”特指的对象,尽管实际上自从缅甸1948年从英国独立后便一直冲突不断。

缅甸内战最终以缅共主导的民族革命联合政府在2039年占领仰光,取得胜利而告终,民族革命联合政府召开了第一次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宣告了缅甸人民民主联邦的正式成立。尽管联邦政府对于边境的控制直到21世纪40年代中期才最终确立,缅甸人民民主联邦的建立标志着缅甸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开始了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政治&外交:
缅甸人民民主联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除去根据宪法联邦政府直接拥有的权力,各邦拥有自己独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然而各邦的划分却是建国时由联邦政府决定的,并不是完全按照缅甸联邦共和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各邦人民代表大会不区分民族进行选举,不过仍设有一定少数民族保留席位,各邦人代会和联邦人民代表大会没有隶属关系,联邦人民代表也不由各邦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而是按照选举法的规定从和各邦划分并不完全重合的选区中选出。政府施政由缅甸联邦共产党控制下的国政院主导,另外设立了反映民众监督权利的监察委员会,由民众普选形式的特别选举选出监察委员。按照官方说法,缅甸联邦共产党和其他全国性政党共同存在,在地方上缅共则和民族自治势力分享权力。关于缅甸政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缅共实质上的一党专政行为以及对党内派系的压制现象,尽管自从21世纪50年代以后受中国的影响,缅甸官方就已经完全放开了新的政党以及社团的组建控制,并名义上支持多党制结构,但实际上缅共仍然把控着行政和军事等利害机关的绝对控制权。

缅甸在在六国集团中与中国、英国和斯拉夫较为友好,但是对于其他列强也保持着相对正常的联系,缅甸和中国的关系极为紧密,不论当前中国执政的党派为何,双方都有着十分连续且深入的多方面合作。同时,由于在缅甸共产党在“2222事件”之后与英国的密切往来以及缅甸民间与英国的传统联系,缅甸和英国也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分享相似的看法。在地区上与兴都斯坦有着革命友谊的浇灌,对于孟加拉湾的共同开发等问题上也有着广泛合作。由于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相对来说缅甸和泰国的关系较为微妙,但在中国和地区合作组织的调停之下并未有严重的矛盾爆发。在21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缅甸和中国与兴都斯坦重新协商调整了部分边界,尽管基本是远离核心区的山区部分,这两次边界划定在缅甸国内仍有一定争议,有时会被希望脱离中国势力范围的政治派别作为攻击亲中派的武器。

经济&社会:
缅甸的主要产业是第二产业和三产业,农业产值也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农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经过土地改革、灌溉建设和基因编辑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量有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由国家直接经营的少量集体农庄以及各个地区农民组成的合作社组成。缅甸国内粮食产区集中于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土豆和菌类等产量,在一定区域的专门合作社主导下种植有甘蔗、茶叶、咖啡、可可、橡胶、胡椒、水果和香料等经济作物,此外山区的林业也有较高水平并在东南亚独具特色。缅甸的自然资源主要为锡、钨、锌、铝和锑等有色金属,能源矿藏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同时各种钢玉及玉石等宝石类矿藏产量较高,其中红宝石及翡翠之品质全球最高。缅甸建国初期采取计划经济手段并接受中国民间投资和政府援助,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基本的传统重工业体系,改善了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随后缅甸联邦政府在21世纪70年代逐渐放开私营和外资经济的控制,目前除去能源、通讯和金融业部分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基本占据了绝大多数比重。

缅甸在一段时间内曾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并仿照中国建立了计划生育主管部门以及目前仍在运作的社会化抚养机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生育率自22世纪中期便逐渐降低,随后计划生育也逐渐停止了执行。在逐渐放开政府对各行业市场准入和对经济主体的限制解除后,缅甸的经济难以避免地受到了超企的影响。由于国内市场体量较小无法产生立足本土的国际性企业,共产党政权“放任”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掠夺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国内的新革命派左翼和民族主义右翼在年轻民众间的影响力有逐步扩大的倾向。

文化&教育:
缅甸的国内族群主要由缅族、汉族和傣族三大种族以及分布在山区的各少数民族组成,前三者加上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克伦族大约占据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比重,尽管缅甸官方并未禁止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教授,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仅有缅文、华文和泰文广泛使用,政府文件也仅提供这三种语言的官方文本,除了克伦族语言以外的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逐渐消亡或者转化为其他语言的方言了。由于华文和泰文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的缘故,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作品在缅甸较为流行,对于缅甸的社会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缅甸实行十二年制的义务教育,儿童从6岁起便要求在符合政府办学标准的小学就读,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一般提供费用的百分之七十,其余费用由地方政府或者开办学校的团体及个人支付,政府的资助将一直持续到公民年满18岁完成普通中学或者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年满18岁的公民可以通过青年能力评定标准的考核或各个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自行举办的考试进入各类综合性大学、专业类大学或者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而由于国内华文和泰文通行的缘故,也时常有学生选择在中国或者泰国就读的情况,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学习英语去英美留学的风潮,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缅甸国内的社会割裂和人才流失。

军事&殖民:
缅甸武装力量由在内战时期建立的缅甸民族解放军(Nationalities Liberation Army of Myanmar, NLAM)和缅甸国防动员兵(National Defense Mobilization of Myanmar, NDMM)组成,前者受缅甸联邦共产党控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的国防部指挥,后者则作为后备军事力量由人民武装部管理。其中NLAM是兴都斯坦国防力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拥有约50万常备部队,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战略部队和电子部队五大军种,缅甸自身的军事研发和制造能力相对薄弱,仅能够满足维持现役武器使用的需要,主要依赖从六国集团和兴都斯坦获取先进武器设备。

缅甸没有在太空中的殖民地或太空城,缅甸籍人员也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殖民地和太空城,和其他国家的太空居民相比,缅甸人的占比并不高,职业构成上也没有明显的倾向性。